最高法2014最新裁判规则七条
法院认为:开发公司未能依法进行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登记,且对买房人的合理请求没有给予积极的答复不当。在上述情况下,买房人在履行付款义务前,为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要求中止履行合同先履行义务,具有法律依据。开发公司不能提交充分证据证明已告知买房人涉案房屋已抵押情况,故应认定开发公司故意隐瞒所售房屋部分抵押的事实且涉案房屋建成后又抵押给第三人,买房人依法行使不安抗辩权的理由成立,不构成违约。现涉案房屋已建成,具备交付条件,故买房人诉请开发公司继续履行合同,应予支持。 实务要点:商品房出卖方在履行合同期间,未能依法办理预售备案登记,且将涉案房屋抵押给第三人,购房人据此行使不安抗辩权,中止履行合同先履行义务,不构成违约。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某开发公司与赵某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见《不安抗辩权,时间利益的争夺》(万挺,最高院立案庭),载《立案工作指导·申诉与申请再审疑案评析》(201401/40:113)。 7.当事人二审未上诉,原则上不能获得再审程序救济 ——只有在当事人确系不可归责于自己的原因而未能获得二审程序救济,且满足法定再审事由时,方可启动再审程序。 标签:诉讼程序—再审启动—再审补充性原则—既判力 案情简介:2008年,王某因与工程公司施工合同纠纷诉请支付拖欠工程款170万元。二审终审后,依当事人申请,省高院再审裁定发回中院重审。中院再审一审判决工程公司支付王某106万余元。其后,工程公司不服上诉。省高院维持。王某就省高院维持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法院认为:据民事程序的一般原理和规律,救济机制的力度应与救济的必要性相适应,若通过常规性救济机制即可满足救济需求时,则不应启动特殊救济机制;若未有效运用审级内部设计的常规性救济机制时,亦不应允许越级寻求特殊救济机制。否则,不仅可能激励或放纵部分当事人滥用程序权利,超越处分权的正当性界限,且将造成司法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损害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及法律关系的稳定性,更与法院系统的内部监督机理相违背。故在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利用或未有效利用通常救济程序的情形中,应将裁判的终局性和既判力作为重点考量,不再为其提供非通常的再审救济渠道。只有在当事人确系因不可归责于自己的原因而未能获得二审程序救济,且满足法定再审事由时,才允许对该裁判进行再审审查认定。本案中,省高院发回中院重审,一审判决作出后,王某并未提出上诉。王某的各项再审请求应在本案二审上诉期间提出,但其确无正当理由未上诉,故对其申请再审理由,依法不应予以审查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