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案海盘点之二:假药商下一个"创新点"将瞄准哪处漏洞
2011年,《法制日报》记者曾参与过多起特大假药案的调查报道。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假药案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是,在各级部门的追打下,假药的制造商们正在不断创造出新的造假方式,以躲避打击。真盒装假药是其一。在另一起《法制日报》记者参与报道的案件中,制假者为避免购买者怀疑,故意在原料中大量添加止痛类药物粉末,以制造出虚假的“疗效”,但副作用极大。 而另一个事实是,在假药商们的每一个“创新点”背后,必然都隐藏着监管上的某个漏洞。陕西一家药品生产企业负责人田皓向《法制日报》记者分析了真盒卖假药中暴露出的漏洞:“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对‘医疗废物’的定义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该管理条例的主要精神是为防止医疗废物引发疾病传染或环境方面的污染,并未考虑到会有人搜集废包装制假药牟利。而这正是假药贩子们所钻的漏洞。”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封堵这一漏洞,黑龙江省在这一案件破获后立刻规定,要求各医疗机构将真药盒当“医疗废物”处理。在该省卫生厅医政处赵海军看来,想堵住这一漏洞并不难:“真药盒流出的主要源头就在医疗机构,若将真药盒当‘医疗废物’处理,就是从源头上把这事给卡住。” 然而,如果没有细致的监管,没有人会知道假药商们要钻的下一个漏洞在哪里;或者即便知道漏洞在哪里,我们的监管也鞭长莫及,比如网络售假。 流通网络销售物流配送 2010年11月16日,河北省鹿泉市大河镇村民陶先生,通过网络认识了山东省济南市一名陈姓女子,花费3.4万元向其购买了3箱通心络胶囊、1箱拜唐苹。但是,陶先生妻子服用药品后,发现病情加重。夫妻俩随即向公安局报案。 短短一段时间内,多省市警方均接到类似报案。公安部将线索交由济南警方查办,通过调查发现,受害人从网上购买的药品均为假药。 然而,由于网络销售的特殊性,要根据这些线索往下调查却并非易事。 受害人陶先生告诉警方,他是通过一个名为“中国医药供求网”的网站联系到卖家的,双方通过QQ和手机联系。但是警方根据这个线索侦查后发现,涉案人员号码全部停机,而QQ号又是通过移动上网卡进行登录的,无法确定真实的IP地址。 据办案人员披露,他们在网上发现了许多类似的网页和网站,但通过实地调查,却没有这些企业,所有的联系电话都是假的。 |